
一码全中正规红中麻将群--在岐路
2025-04-07 15:42 浏览:0
加V【as099055或as011033或as022055或Q号675434346】(一元一分跑得快)(一元分红中麻将亲友圈一元一分癞子爆炸码麻将亲友圈)全是真实玩家,一元一分红中麻将亲友圈一元一分亲友圈二元一分跑得快和红中麻将亲友圈一元一分都有所有
共和巷的下午,我和周贞吉老人在冯宅大院的廊檐下拉家常。她居然知道我的名字。这个院子之安静,使人想起“陶潜三径”之类的隐居之所。冯氏有诗:“幽静谁寻车马静,午阴贪坐薜萝新。”所吟应当就是这种幽静,好比李清照“小院闲窗浓,垂帘未卷影沈沈,侍楼无语理瑶琴。”的意境。但这里没有瑶琴之声,只有一个老人说话的声音。如果还有声音的话,那应当是花开的声音、绿叶舒展的声音。 /> 如此措不及防地面对一座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名山,我感到了一种奇异的逼仄。焉支山就在眼前,它的异域风韵甚至盖过了身旁的祁连山。 从一首匈奴的歌谣中望见史书深处的焉支山,可以怅然若失,也可以神采飞扬——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祁连山的雪水使河西走廊润泽如绒,六畜不蕃息自然与失去祁连山有关。但匈奴妇女何以因失去焉支山而全无颜色?这是一个千苦迷题,我看着有些草莽之气的焉支山思量,一定有某种微妙的元素影响了匈奴女子的容颜。 据方志载,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因山中盛产大黄,俗名大黄山。焉支山耸立于河西走廊中部,主峰在山丹县城东南,是黑河和石羊河的分水岭。与那些动辄上千里的名山不同,焉支山东西长仅34公里,南北宽亦不过20公里,它像一个袖珍珠宝,嵌在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让过往的诗歌大家不敢小视,纷纷解锦囊而颂之。唐时河西处军阵前沿,每遇大捷,诗人均以焉支山为胜利的象征入诗,犹视焉支山为凯旋门。 但是,这与匈奴妇女痛失颜色又有什么关系呢? 使匈奴妇女痛失颜色的,不是一座土山,而是一种草。 在山丹境内的焉支脚下,我始终没有分辨出这种可以妆饰颜色的“焉支草”(又名凤仙草)是什么,据说它株叶淡绿,花瓣雪白,是上等颜料。莫高窟千佛洞壁画中就有焉支草的成份。匈奴妇女取焉支草为胭脂,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李白在《幽州胡马客歌》中的一幕:“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赤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 于是我们也就明白了,原来这一座山,在霍去病将军抗击匈奴之前,竟是匈奴女子天然的粉妆码头! 一旦温情的散发着脉脉脂粉香气的焉支山因一支汉人的骠骑出现而随风零落之后,慷慨激昂的焉支山就以“叠鼓遥翻潮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的形式出现了——在它的西麓,紧控河西走廊连接青海通道的永固城是匈奴浑邪王的军事重地,与之相对的霍城则是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时的驻防之所。两军遥遥对应,焉支山势如悬卵。对垒的结果,是单于唱出了使其妇女失了颜色的著名歌谣,而汉乃设河西四郡。隋炀帝西行时,在焉支山会晤西域二十七国使节,“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鲜艳,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当是时,焉支山又成了宣扬国威之所。 我在焉支山下看到了浩如烟海的金黄的油菜花,头顶锦萝的放蜂人奔走在远处的草滩,犹如采集十亩黄金。在这个连峰委会,云蔚黛起,积高之势四面千里的焉支山阔大的水草河谷,那个失去了妇女颜色的匈奴单于的歌谣,让我有一种持久的惋惜。不远处的焉支山西麓,药草漫山,辉映一片,铺若胭脂——已经没有人会想起那种株叶淡绿、花瓣雪白的焉支草了。 5、过去的痛苦即快乐。painpastispleasure. 彷徨和思考 这个时节,我还对自己的未来、前途、命运、今后的生活作了一番沉重的思考,我感觉有时我像戴了一副透视的眼镜,生活在我周围的人的内心被我一揽无余,我常常盯着在我面前说话的人,透过他戴的面具去窥视他的内心。在我自欺欺人地把真假相混淆时我感到了一种无比的悲哀和惆怅。也许该改变一下面貌了,周围的一切对我已经没有了吸引力,我在作这个决定时,也在估计自己的潜在能力。而一旦要让经济基础来决定我的选择时,我又产生了犹疑,我不想让金钱的铜臭味来改变这已经习以为常的环境。而一旦放弃了这种选择,我又感觉我的思维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境地,有一种渴求自由,渴求飞翔的欲望强烈地攫据我的整个心灵。所以我总在彷徨中沉重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我不知道该如何决断自己的选择,我有些迷失了自己,同时迷失的还有我的文字。我常翻开这些年在报上刊登过的记录一些工作经历的文字,感觉到那如出一辙的写作方式限制了自己驰骋的思维,我有一种要走进这种报道的幕后去深层次的了解一些产生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和背景的冲动,但又感觉在一些认识上和理论知识上的欠缺。我还没给自己文字下一个既定的方向,正如还没给我的读书划上一个既定的范畴一样,我一会儿读昆德拉,一会儿读纪伯伦,一会儿读米歇尔,一会儿又喜欢加缪、卢梭,一会儿喜欢小说,一会儿又爱上了诗歌。在这迷乱之中,我思考不出其中的究竟,所以我也只好迷乱地做一些理不清头绪的事。 当我面对这一堆充满神性的文字时,我的内心充满了震颤和敬畏,它们引发我进行一次内质的思考。我想,这些熟悉的词语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多少磨难和曲折?在以前那些漫长的年代里,也许它们只是随手划在地上的畸形的符号,又是谁在时光中把它们的种粒一一拣起,装进背囊,撒在时间的花园里,终成这百春的一园?
